上天、入地、鉆海、登山,中國科學考察的“探針”,近年來一遍遍觸摸人類未知的時空和領域。
5月23日12時30分許,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在人類首次登頂珠峰70周年之際,我國珠峰科考繼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巍巍珠峰再次見證歷史!
當日凌晨3時,科考隊員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歷經數小時攀登,終于抵達海拔8830米的世界最高自動氣象觀測站。固定鋼筋繩索,更換蓄電池,安裝風速風向傳感器……經過約1小時的緊張工作,氣象站零部件升級工作全部完成。隨后,他們攀登至8848.86米的峰頂,利用工具成功采集雪冰樣品。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科考指揮帳里,科考登頂隊員每完成一項任務,科學家和工作人員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喝彩聲。
5月23日,2023年珠峰科考登頂隊員在沖頂。/新華社發
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一部分。自4月底以來,來自5支科考分隊13支科考小組的170名科考隊員,繼續聚焦水、生態和人類活動,戰高寒、斗風雪,在珠峰地區探索自然,追問科學,奮勇攀登。
再攀高峰
解開珠峰科考“新寶藏”
青藏高原被科學界稱作“天然實驗室”,而珠峰及其附近地區就是其中一塊亟待被科學認知的璞玉。
今年珠峰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已架設在海拔5200米到海拔8830米的8套氣象站進行維護和技術升級。
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氣象梯度觀測小組負責人趙華標介紹,維護升級重點考慮了極端環境下電池續航問題,在海拔6500米以下氣象站新增了降水量觀測,以獲取更全面的梯度氣象觀測資料,為研究極高海拔的氣象要素變化特征、冰川和積雪變化等提供基礎數據。
今年科考的另一突破,便是時隔近60年后再次發現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喜馬拉雅魚龍在20世紀60年代青藏高原科考中被發現并命名。魚龍化石的發現,直接證明珠峰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這是5月23日在海拔約8400米空中拍攝的珠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此次科考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藏科考隊取得重大發現:在定日縣崗嘎鎮南部三疊紀曲龍共巴組的至少三個層位巖層中,發現確定無疑的脊椎動物骨骼的化石。從骨骼結構上判斷,正是喜馬拉雅魚龍化石,這距上一次找到三疊紀喜馬拉雅魚龍已過去近60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維說,近期新發現的化石相當完整,必將為進一步研究這種珠峰地區“史前海怪”提供更多、更確切的科學信息。
稀有金屬資源分隊長、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介紹,“青藏高原礦產資源豐富,我們在珠峰地區發現了以瓊嘉崗鋰礦為代表的稀有金屬礦產。珠峰科考能為進一步揭示喜馬拉雅地區稀有金屬礦產的分布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p>
新發現讓人振奮,而隨著2023年珠峰科考的推進,各科考分隊的新探索陸續亮相。
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循環科考分隊利用高精度的儀器和無人機開展大氣溫室氣體的連續觀測,以精準估算青藏高原碳源匯現狀;古生物科考分隊將在珠峰開展孢粉研究,首次探尋海拔6000米以上地區孢粉里的“獨特密碼”……
“今年科考具有更大的學科涵蓋面,科考隊員的代表性更加廣泛,儀器設備也更加高端,特別是和探月工程合作創新的新型電池,將為峰頂極端環境儀器設備運行提供可靠能源供應?!?023年珠峰科考現場總指揮安寶晟說。
成果不斷
“珠峰密碼”
正被逐步破譯
珠峰是地球之巔,珠峰地區是感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前哨。全球變暖對珠峰冰川的影響如何,是當前國內外科研人員和公眾關注的熱點之一。
“我們剛從珠峰6500米處鉆取了一支新的冰芯樣品?!敝锌圃何鞅鄙鷳B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康世昌興奮地說,冰芯將為了解珠峰地區氣候變化歷史提供豐富的信息。
曾多次前往南極、北極考察冰川變化的康世昌說,從全球范圍來看,冰川退縮和融化十分普遍。但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珠峰地區及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縮相對較慢。根據我國科學家鉆取的珠峰冰芯記錄顯示,珠峰地區大氣中人類來源的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自工業革命以來呈增加趨勢。
“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與世界其他地區緊密相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钡诙吻嗖馗咴C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說,“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冰川雷達測厚儀、大氣湍流觀測系統等系列先進儀器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觀測精度和探測水平。
生態系統與碳循環分隊長、中科院院士樸世龍介紹,在珠峰地區持續開展溫室氣體變化科考,將更全面地認識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環境變化的聯動,為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作出更多貢獻。
5月23日,2023年珠峰科考登頂隊員在沖頂。/新華社發
近年來,珠峰科考多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架設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首次獲得科考和登山運動員在不同海拔適應期間的健康數據和樣本,利用直升機和浮空艇新平臺首次對珠峰地區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進行測量……
“2023年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的重要內容,相信越來越多的‘未解密碼’將被‘破譯’?!笨萍疾扛辈块L、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萌說,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以來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上有很多新的科學發現,在一些重要領域填補了空白,未來將進一步加強任務集成和成果凝練,服務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
科學家為什么要攀登珠峰?
作為世界最高峰,珠峰獨特的地位和地質、生態結構,使得研究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座山峰本身。而攀登珠峰正是獲取研究珠峰一手數據的最佳機會。
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中,攀登珠峰的科學家們要做些什么?
通常來講,為珠峰“測身高”是眾多任務中最受關注的一個。這一數據不僅僅是最高峰的“身高”記錄,還能為研究板塊變化等地質運動提供豐富資料。
此外,珠峰和南北極一樣,都具有獨特的生態結構,因此這里的生態變化也被視為全球環境變化的“試紙”??茖W家們通過研究珠峰的生態環境、植被分布的變化,冰川形態、規模和儲量變化,來為全球的生態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一手的參考。
2023年5月23日,在人類首次登頂珠峰70周年之際,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并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2020年5月27日,中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再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4名登山隊員登頂珠峰,是國內高校獨立組織的在校大學生登山隊首次登頂珠峰。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火炬在珠峰峰頂傳遞,一團以“夢想”命名的火焰,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夢想照進現實,為奧林匹克運動史留下了光輝一幕。
2005年5月22日,中國珠峰登頂測量隊員成功進行峰頂測量。
2003年,中國首支民間商業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
2000年5月21日,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勇士閻庚華成功登頂,但不幸在下山途中遇難。
1975年5月27日,中國九名登山勇士再登珠峰,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至峰頂,測得珠峰高度數據。藏族登山家潘多成為首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首次從“不可逾越”的北坡登上了珠峰峰頂,五星紅旗首次插上珠穆朗瑪峰頂,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壯舉。
編輯 | 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