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信用服務如何進一步賦能實體經濟發展?近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在接受佛山日報《理論周刊》專訪時表示,信用既是治理手段,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信用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它連著質量品牌建設,直接關系到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民營經濟大市,信用治理現代化是佛山打造“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為佛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更提振了眾多中小企業的信心。
完善信用制度發展實體經濟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論周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該如何推進并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韓家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主要面臨土地、資本、人力、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流通不暢問題,包括無法流通,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不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尚未建成,市場交易成本較高。從資本角度看,金融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存在“資本逆向流動之謎”:投資回報率高、有活力的企業(項目)并不易獲得資金,反而是一些投資回報率低的主體(項目)卻獲得大量資金。形成實體經濟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與大企業如國有企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高負債高杠桿的“冰火兩重天”現象。從供應鏈管理角度看,尚不能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協同,造成企業應收賬款規模越來越大、賬期越來越長。因賬款拖欠導致的現金流緊張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信用既是治理手段,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雖然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但同時也面臨著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理應大力釋放信用紅利,讓社會信用體系為穩增長、促改革和防風險作出應有的貢獻。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一切市場交易行為都是建立在信任和信用基礎上的,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易,也就沒有經濟發展。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可以有效降低市場交易風險、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交易規模,從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p>
當前中小企業面臨四大難題
中小企業主要面臨訂單缺、成本高、回款慢、融資難四大難題。
《理論周刊》:您剛剛說到,因賬款拖欠導致的現金流緊張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原因是什么?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難題還有哪些?
韓家平: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部主要經濟體通脹問題比較突出,地緣政治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仍然處在初步恢復階段,總需求不足、面臨通縮風險,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
具體而言,中小企業主要面臨四大難題:一是訂單缺;二是成本高;三是回款慢,應收賬款拖欠導致現金流緊張;四是融資難。
其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由來已久且成因復雜,其中既有法規政策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制度層面的原因,也有執法力度不夠、公共服務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執行層面的原因。
既有經濟持續下行、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去杠桿、國有企業降兩金、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宏觀層面的原因,也有實體行業產能過剩、利潤下降,行業組織發育不成熟,信用服務業不發達等中觀層面的原因。
既有中小企業自身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足、信用風險管理不健全,也有大企業供應鏈良性發展生態意識薄弱、甚至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等微觀層面的原因。
全球貿易迎來 “信用+時代”與“數字+時代”
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數字貿易、定制消費、柔性化生產等快速發展,本地生產本地消費成為新趨勢。數字貿易逐步從零售向B2B貿易、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發展。
《理論周刊》:您認為全球貿易在悄然發生哪些變化,交易信用化將對企業產生哪些影響?
韓家平: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組織)統計,近40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賒銷(open account)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占比已發生巨大變化:上世紀90年代為20%,2012年為82%,2020年這一比例上升到91%。賒銷已經成為主流結算方式。同時,經濟也在快速地數字化。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數字貿易、定制消費、柔性化生產等快速發展,本地生產本地消費成為新趨勢。數字貿易逐步從零售向B2B貿易、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發展。
交易信用化對企業產生深刻影響。一是市場的變化,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二是企業競爭手段的變化,從質量、價格到品牌、服務和交易方式。三是交易方式的變化,從現金交易到信用交易。四是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化,隨著賒銷規模的上升,應收賬款持續快速上升,負債和利息支出同步上升,利潤卻因過多的應收賬款而一降再降。五是企業管理的變化,信用風險管理上升到戰略高度,需要建立科學信用管理體系,對外部信用服務需求迫切。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尚未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市場化的信用服務體系(包括征信、信用保險、商業保理、應收賬款管理及催收等)也不夠健全。六是企業融資需求的變化。在信用交易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是應收賬款回收慢,資金需求是周轉資金需求,短小急頻的資金需求,而非需要抵押擔保的中長資金需求。中小企業需要的是不增加負債,不用抵押擔保的期限靈活的融資支持。所以近年來融資租賃業、商業保理業及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很快,包括現在很多銀行業都非常重視適應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供應鏈金融業務?!?/p>
將信用建設與企業經營管理相結合
對于企業來說,要將信用建設與企業經營管理相結合。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企業遵守法定義務、履行約定義務將成為兩大重點。
《理論周刊》:您如何看待佛山的信用體系建設?針對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問題的改善,您有何對策建議?
韓家平:佛山在廣東省內率先建成 “一個平臺”“兩個網站”“三套目錄”“四個主體庫”的信用平臺架構體系,成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用信息共享樞紐。在2021年獲得“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和“全國信用平臺和門戶網站示范稱號”后,在2022年又獲評省級信用示范平臺稱號,信用服務實體經濟作用進一步凸顯。作為民營經濟大市,信用治理現代化是佛山打造“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為佛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更提振了眾多中小企業的信心。
對于企業來說,也要將信用建設與企業經營管理相結合。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企業遵守法定義務、履行約定義務將成為兩大重點。針對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問題如何改善,有幾點對策建議:
一是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長效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和執法機制,將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納入到《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治范圍。適時出臺專門法律,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對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信用懲戒。
二是大力發展信用融資,完善中小微企業征信、增信、風險分擔和風險補償機制。當前要解決好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問題,加強公共信用信息與市場信用信息融合,通過多維度大數據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精準信用畫像,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同時要創新金融產品,尤其是要大力發展數字化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等,通過盤活企業應收賬款實現企業現金流改善。
三是提高中小微企業誠信合規意識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
四是大力發展信用服務行業(企業征信、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信用保險、商賬追收等)。
五是加強行業自律組織信用管理機制建設,建立行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等。
文 | 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劉蓉
編輯 | 梁健婷